但这个模型存在一个致命漏洞:根据经典电磁学理论,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会不断辐射电磁波,损失能量。按照这个规律,电子会像逐渐失去动力的卫星一样,沿着螺旋线不断靠近原子核,最终在极短时间内坠落,原子也会随之坍塌,但现实是,原子稳定存在了数十亿年,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。 经典物理学的“失效”,催生了量子力学的诞生。 1913年,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,首次将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。他提出两个核心假设:一是电子只能在特定的“量子化轨道”上运动,这些轨道的能量是固定的,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不会辐射能量;二是当电子从高能级轨道跃迁到低能级轨道时,才会释放出能量,能量差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,反之则吸收光子。糖心 玻尔模型虽然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现象,但无法解释更复杂的多电子原子,也没有从根本上说明“量子化轨道”为何存在。 直到20世纪20年代,量子力学的“波粒二象性”理论问世,才真正揭开了电子运动的本质。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,电子不仅是粒子,还具有波动性,其波长与动量成反比。这意味着,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不能用“轨道”描述,而是呈现出“概率云”的形态,我们无法确定某一时刻电子的具体位置,只能通过数学公式计算电子在核外某区域出现的概率。吃瓜黑料
|